明代书法四大家,最有才华的应该属此人!

明代中叶出现了以祝允明、文徵明、陈淳、王宠为代表的吴门书派,书史上称其为“吴门四家”。

王宠(1494-1533),初字履仁,后改字履吉,号雅宜山人,颜其室为铁砚斋、采芝堂、御风亭等。苏州人,曾八次应试,然累试不第,仅以邑诸生被贡入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世称“王贡士”、“王太学”。他一生仕途失意,遂寄情于湖光山色之中,沉溺于诗书画。其天分极高,所涉诗、书、画造诣俱深。

诗宗建安诸子,染盛唐之风;文习司马迁、班固,深得前贤笔致;画则善山水,本无画名,偶然兴到,随笔点染,深得黄公望、倪云林墨外之趣。诸道中又以书法最为见长。其学书刻苦专精,曾在石湖读书习字20年,非探亲不进城,后诗书名满吴门,与祝允明、文徵明合称“吴中三子”,又与祝允明、文徵明、陈淳合称“吴中四名家”。著有《雅宜山人集》。

王宠书法初师蔡羽,早年与其兄王宇(履约)在苏州太湖洞庭山随蔡羽求学。蔡羽字九逵,号林屋山人,其时在苏州与文徵明齐名,工诗文,善书法。正、行书犹为遒劲,常以秃笔取劲,姿尽骨全。间临《兰亭》、《十七帖》,人或从旁指摘其离者,其曰:“不然,吾非临右军,吾乃教之。”狂言如此,表现出其强烈的个性。

王宠一生的书法实践都受到了他的影响。因蔡羽与文徵明等文士关系密切,而结识长其25岁的文徵明,文徵明奖掖后进,折辈与其相交,情在师友之间。以后王宠与唐寅又结为亲家,在这样的氛围中,王宠的书法声望日隆,而成为吴门书派的主将之一。

王宠青年时代,所法诸家,悉从阁帖中摹出,无论小楷、行草,均笔画分离,少映带,虽气息变古,但不免染于木板拓本,神采、气势都受到限制,其笔法与晋人笔法也有距离。清人冯班在《钝吟书要》中认为:

“近世王履吉书,行草学孙过庭,全失过庭意;正书学虞,全不得虞笔。”

正是点出了他学书的弊病。然其注意《阁帖》中的韵味,用笔节奏感强烈,因此有“以拙取巧,合而成雅”之论。故王世贞认为:

“(王宠)晚节稍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婉丽遒逸,为时所趣,几夺京兆(祝允明)价。”

又比较说:

“文(徵明)以法胜,王(宠)以韵胜,不可以优劣等也。”

突出了他的韵味,很有见地。

王宠擅小楷与行、草书,涉猎范围大抵为明人书法之典型,他之所以能于吴门书派中超然出尘,重要原因是学师而不泥,在面貌上与祝、文拉开了距离,特别是到了晚年,行书有较大突破,并有变法倾向。

因此,评者以为“衡山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其清新、旷达的风格既表现了吴门书派特有的“士气”,又不染俗法,混同于一般。故其书法在吴门书派中具有特殊的价值。惜英年早逝,未能使其书法艺术走向峰巅。

王宠的行草书,世人评价颇高。邢侗评曰:王履吉书,元自献之出,疏拓秀媚,亭亭天拔。即祝之奇崛,文之和雅,尚难以议雁行……他的评价,使人们感到王宠书法中那种矫矫不群的隐逸之气。他青年时代的行草书多不连续,结字出自《阁帖》书风,旷适疏宕。

王宠曾于嘉靖五年(公元1525年)从文嘉处借得祝允明行书《古诗十九首卷》,“临摹数过,留案上三阅月,几欲夺之,以义自止。”可窥见其甚喜祝书,而受其影响,祝允明有“明书家第一”之称,其书师法二王、苏、黄、米及赵孟兆页 。他的草书得力于旭、素狂草,笔法精熟,气势豪放,确为明代草书之冠。

在吴门诸子中,他的书法之趣味尤高,这原因就是他心不降唐宋以下,手熟于法度之内,他的笔下无狂怪之病,点画、结体皆有来处,心境旷达而使字势开阔正大,无琐小习气。他的小楷取法钟繇,冲和于二王而于古雅中见清淡;草、行法《十七帖》、《圣教序》等而形神兼备。在书法史上学王右军杰出者米芾、赵孟頫 之外就数他和王铎,而且各有所长;米得王之迅疾,赵得王之端正,王铎得王之雄厚,王宠得王之萧散。就气韵言,王宠为上,惜乎其早逝,未能含和圆融,更进一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