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人生

书法创作是技法、情感、个性的混合体,是书法家思想、意趣、学养等方面的彰显。偏工易就,尽善难求,一个人格鄙俗、精神境界平庸而又了无思想的人断不能进行书法创作。书法在我们民族数千年的文化遗产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并赋予追求她的人虚静、笃恭、至思、养性,可谓:艺术是生命和人格的表白。

  人类的祖先群聚而居,在共同的劳动中,为了交流思想产生了语言,由于语言受到时间和距离的限制,不能流传,于是人们就利用“绳结”和“楔木”来记事。随着人类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采,靠用“绳结”和“楔木”记事已难以胜任,于是就产生了最初的文字。字要写的迅速、正确,而且字型美观、漂亮,个性鲜明,有观赏价值,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即透过文字本身能够凸现出书法语言和书法内涵,于是,这就涉及到了书法。

  创作一幅书法作品,看似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其实,这需要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古人云,山积而高,泽积而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或者说,“得鸟者,罗之一目;罗之一目,不可得鸟者”,也是这个道理。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章法是切入点,结构是突破口、线条是落脚点,有的恣肆劲健,波涛汹涌;有的饱蘸激情,浪花四溅;有的气

  运通达,别有真趣;有的清新俊逸,淡雅朴实,风格上的不同皆因创作者不同。阅历的厚薄、涵养的高低、功底的深浅以及对书写技法掌握和理解的多少等诸多要素都将决定创作者的水平和灵感,决定着作品的价值和地位。创作,痛苦并幸福着,正所谓“阅书百纸尽,落笔四座惊”,并非有了好墨、好笔、好纸就能创作,当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条件又是不可或缺的。

  虚实相生,无出处皆成妙境,有墨是字,无墨亦是字,做人也如此,云止水中,动寂适宜。过分的修饰,可能有损自然,显得做作;过分的雕琢,可能有损个性,显得俗气;过分的夸张,可能有损和谐,显得不伦不类。不可浓艳,不可枯寂。居鲜花、掌声、美誉中能嘉言懿行,敏事慎言,既为有“墨”之处,实也;居挫折、失意、迷茫时,能见贤思齐,气若幽兰,既为无“墨”之处,虚也。如此,方能渐入佳境,高情远志。作书做到“挥毫列锦绡,落纸布云烟”,乃上品;做人做到养浩然正气,八风吹不动,乃真人。书也,“无往不收,无垂不缩”,人也,“格超梅上,品在竹间”。

  德高才厚性谦和,见博识广味自淳。做人求人品,写字说书品,君子以德为邻,崇德尚贤,其实,这无疑是在涤净情怀,练就字外功。书法中的“法”人人都可以从勤奋学习中来获得,但一个人的“德”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学习就能得到的,它需要长期修炼。所以从某种角度讲,“德”比“法”更重要,“德”是“法”的立足之本,有如这方面的事例亦不胜枚举,享誉古今的精品均是“德”与“法”有机融合,辨证统一的结果,学书与做人一样,应先立“德”, “德”好“法”备则人品、书品自然为人所称道。凡学书法的人都在不断追求字的用笔,结构,线条和布局等方面与“法”紧密相关的内容时更不能忘记与人为善、以德为邻、乐于助人、积极奉献等德行方面的修养,也只有如此,学习书法的路子才会越来越宽,越来越活,其所能达到的意境也会越来越高。为人谦和儒雅,诚实厚道,敬业乐群的人,其作品才会端庄朴厚,俊逸豪迈,给人以真挚而又蕴涵深刻的感觉。高尚的人格,宁静的心境,不凡的谈吐等综合素养方面的真实流露,来自于作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交八方友的结果,只有不图名利,静守淡泊,在学习书法的自我怡悦和陶冶性灵当中,处处体现和时时品着人们内心深处所深藏的那种“真态”,再现了“道法自然”为归旨的本意,当然那些沽名钓誉,矫揉造作,盛气凌人,惟我独尊的人是不可企及的。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我们写的字应该美观大方,能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人民警察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我们既要握好枪,又要拿好笔,用枪去保卫国家、保护人民;用笔去书写公正,书写精神。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离不了枪,也缺少不了笔,只有枪和笔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我们才能持续不断地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立即行动起来,不要在等待,现在我们就从“人”字写起!

  一生清风明月,四壁名砚法书。书法艺术能使你“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使你在艺术的海洋里尽情地徜徉、放怀,你也会因此感知,人生更加细腻和快乐的一面。

“文如其人”的话,自来被文学评论家沿用很久了,一篇文学作品,往往在背后蕴藏着它的时代背景,如果有心的话,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品性。我是有这样的切身体会的,几年前读到巴金老先生的《随想录》,从文中可以窥见到老先生诚挚坦荡的为人,由此上溯到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的《忏悔录》,也有着相同的体会。类似的作品还有许多,如果说“文如其人”为广大文学读者们所共识,想来反对的人不多。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方方正正的字体,几千年几经演变,它的意义已不仅仅局限于一种交流的途径、传播文化的载体,仅从书写而言,它已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与文字一样,笔迹鉴定家们告诉我们,从一个人的笔迹,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只是自来对书法便极为喜好,在欣赏中国历代书法家们的书法作品的同时,我也有了一些更深一层次的体会。

历史是一段一段的碎片,真实与虚假被史学家们串连成一个整体,到今天,从一部部印刷精美的史学著作中,我们已很难区别出其中的真伪,许多往事已成为千古的悬案,史学家们的著作中,想象与传说,捏造与隐瞒大行其道。历史越往后,关于远古时代的叙述在史学著作便似乎越清晰,其中到底有多少的传说与臆造的成分在其内?从这一点来说,我便时时怀疑其中的真实性,

而流传到今天的书法作品,却鲜有隐瞒与欺骗的可能,书法作品的真实性要远大于印刷品,这是很浅显的道理。即使到今天,时代高速发展,手写的签名依然比印刷出来的文字更有效力,签署正式文件,通常生效是在当事人手写签名之后,以收集名人签名为嗜好的也大有人在,与印刷的文字相比,手写的文字往往闪耀出一个人的个性魅力。

我最钟爱的是西晋时期爱猫扑.爱生活家王羲之的《丧乱帖》,从《丧乱帖》中,我可以了解他当时书写这副作品的心情。据《资治通鉴》中记载:西晋怀帝永嘉三年夏,王羲之的父亲王旷率数万士兵在山西省一带抗击匈奴,遭到大败,部下战将全部战死,此后,王旷的名字再也没有在史书中出现过。一般认为,是成了匈奴的俘虏,被看作比战死还要耻辱。为父亲雪耻,出师北伐,是王羲之和他的家族悲壮的心愿。与《兰亭序》的流畅与浑然一体不同,《丧乱帖》中字迹潦草,时有滞顿的痕迹,由此可以看到王羲之书写这副作品时的悲愤与郁闷之情,在他后来的一段人生中,王羲之始终没有放弃北伐抗击匈奴的决心,这在他后来的《兰亭序》中的文字:“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述时人,一也,凌之揽者矣,将有感于斯文。”可以得到证明。

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真实地看出王羲之坚毅的品行,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在他的人生道路中,他也终究没能摆脱这个阴影。

由此我又想到唐时的爱猫扑.爱生活家颜真卿,他的书法作品方正、大气,与他正直、忠贞、刚烈的品行相得益彰,他的《祭侄文稿》饱含深刻的感情,堪为传世的经典作品。

稍晚于他的又一书法大家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则精细内敛,从中很难看出深刻的感情,这与他所处的时代有一定关联。当时正值晚唐的最后一段平和安祥时期,因此无论是文字还是书法,都散发着死气沉沉的气息。

与上述三人不同,元初时的赵孟兆页(这个字暂时找不到,只好用兆、页两字替代)的书法作品则更为圆润细腻。他的书法作品体现出他圆滑的处事作风,这也为他身为宋室遗臣,却向异族屈膝臣这段人生历程作了最好的证明。

我曾在采石矶林散之先生纪念馆有幸见过老先生的书法作品,他的书法雄强、奇变、苍辣,有一种力量感,特别在晚年的作品中,具有天然浑成的朴厚与洒脱。林散之的大半生都在默默无闻中度过,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我看到了林散之先生看透世情的洒脱性情。

年前曾与老同学聚会,一位拿出当年毕业时的留念簿,细细翻看,有一段用钢笔写就的文字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不由惊呼:此人是谁?字写的很不错。翻过一页,不由莞尔一笑,原来这竟是我自己年少时的作品。这件事被当成了一个笑话,在同学间流传了很久。

年少时的字迹,虽然稚嫩,但字间却流露出一鼓勃勃的生气。多年以后,我的字似乎圆润细致了许多。然而年少时的冲劲与志向却早已没有了,多的是一分圆滑与世故。

这使我意识到,原来即使是同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书法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书法背后,原来竟可以折射出一段人生。

艺理皆通与道,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当人们造诣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就可以窥见那种文化形式与自然和人生相融为一的和谐。
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类型(不考虑源出系出于中国书法的日本书道),这种艺术从一开始就得到重视,享有很高的地位,不但是古时文人们的必修课,还一度成为科举考试的项目。
近代的风云人物梁启超钟爱这门艺术,以为在一切艺术门类之中,以书法为最高。她兼具抽象(文字的抽象,文化含义的抽象)与具象的美(点线的具象,结构以及布局的具象)。她无声音而具音乐的韵律与节奏;无色彩而具图画的形象与色彩;虽静止却具舞蹈的动感与神采。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艺术,她拥有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点线、形体、顾盼、揖让、牵连、章法、布白等艺术语言来表达书者的感情。
书法的至高境界,讲求自然:如锥划沙,如屋漏痕。只有自然如此,才是上乘作品。我们欣赏清人徐文长、何绍基,傅青主等人的书法作品时,就能强烈的感受到这种本于天成,质朴清新的艺术风貌。而自然,质朴的风貌何尝不是人生的卓越境界?真正的达人智士,都有一颗虽饱经沧桑却依然淳朴淡真的“赤子之心”。宁正毋斜,宁直毋曲,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的书品,为很多大书家所推崇,比如颜真卿的名作,被誉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稿》,就是这样一幅纯以真挚动人的作品,书法家痛惜在战乱中丧身的侄儿,一片悲怆之情,纯出肺腑,发之为书,胜过古今多少刻意经营布置的媚俗之作。徐文长(徐渭)盘结恣肆淋,望之似蓬头垢面,跣足狂呼的书法,得人青睐远过那些字字精心修饰,整齐划一的“馆阁体”书法。以此艺术取向证之人生,那些心思直白坦荡的人永远值得信任钦敬,而那些心怀叵测,谄媚作态的人则被鄙夷疏远。好的书法和好的人生一样,不扭捏作态,不装神弄鬼,不涂脂抹粉,不大呼小叫,不好为人师,很美很自然的就在那里,刚好让人钦叹,让人赏心悦目---就像宋玉所描述的“东家之子”,风姿绰约,倾国倾城,却丝毫粉饰不得。 
再看书法所讲究的笔法:起笔皆藏,无往不收;凡有所往,必先反之。这样写出来的字,线条有力而坚韧,丰满而有质感。这用笔的法门,实在是和人生艺术契合,老子讲:“将欲得之,必先与之”、“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生活的艺术往往就象太极拳法所讲究的,得欲往先复,欲进先退,将放还收,将露先藏,这样打出来的拳才有最大的力量。书法会让一个人真正懂得含蓄蕴藉,韬光养晦,不争而莫能与之争的智慧。当你提笔时,写每一笔画,都能感受到这种智慧,写每一个字,都能体会这种内敛沉着的美。书法便这样启迪了人生,丰富了人生。
学书,必先求平正,平正既得,则求险绝,险绝至极,复归于平正。学书有成的人,大都经历了“平正--险绝--平正”的这样一条艺术道路。初学书,必先立法度规矩,尚平正,以立笔法结构之基础。入门之后不免经历笔山墨池的辛苦。既有所得,则追摩前辈法书之精神气象,一朝灵感触发,情思倏至,下笔则恣肆豪放,顾盼生姿,有奇崛突兀之势,然而不免有过分,有欠缺,有张狂。到了“人书俱老”,达到艺术上的成熟时,下笔则气象简淡,平正朴实,不求奇险而笔笔皆奇,不求独特而笔笔难摩。古往今来大书家一生艺术风格的变迁,无不映证了这样的规律。永远停留在第一个阶段的平正,永远都只是书法的小学生;懂得了第二个阶段,始可言书;而达到第三个阶段的平正之后,才是真正懂得了书法之道,达到了游刃有余,运斤成风,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以学书的历程证之人生之路,何尝不是“平正--险绝--平正”的路途。我们度过了规规矩矩童年、少年,有时觉得生活无聊呆板也无可奈何;到了意气风发的青年,始知自立自主,屡有奇想,敢做敢为,“初生牛犊不怕虎”,却有步入歧途的可能;到了阅世颇丰,思想成熟的中年、老年,则有看透,有彻悟,宠辱去留无所动心,就有一种临风自笑的雍容。
学书之路,人生之路,往往就这样交融为一了。

我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

假若已然吸取了众家书法的长处,

归于一体了,则务必要求得骨气;

筋骨框架完备了,就要求用遒劲圆润加以补充。

这就像繁茂的树木在经过霜雪的侵凌后,愈发苍劲浑厚;

好像鲜艳的花朵,在白云、阳光的映衬下更显得绚烂~!

如果骨力偏多,遒劲秀丽的因素偏少,

那就像枯树架于险坡,或像巨石拦于路上,缺乏美感。

但这样的体态还是存在的。

假如圆润秀丽的因素居多,那么字的骨气必然会低劣,

如同园林中的落花,空自灿烂而无依托,

又像水池中飘荡的浮萍,表面上很青翠,但缺乏根基。

强调骨气,实际上是强调人格修养的体现。

气质是一种模仿不来的东西,是自生命开始就已经存在的,

它是经过时间的沉淀才累积起来的,不断影响着我们,

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身边的很多人,本来具备鹰的条件和能力,

但却生活在一群鸡的环境里面,

更为不幸的是,他甘愿于做其中的一员,

让自己日益远离了梦想的天空,

永远地失去了拼搏风浪的勇气~~

我们必须在种种障碍中活出自己,

拥有成熟的思想和坚定的信念,

惟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生活,

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前途~!

人生观念如同书法,要先向前人学习,

然后再创出自我,最终将两者融会贯通,

真正实现心中的梦想和远大的目标~!

—— 兼论创造性思维
人生的航船应该如何乘风破浪去迎接生活的挑战,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答案。

古往今来,有很多人认为,书法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深层内涵的艺术,不少名人、学者给予了它至高无上的评价。1926年,梁启超在为清华大学教职员工书法研究会讲演时指出:“写字有线的美、光的美、表现个性的美,在美术上价值很大。——旁的所没有的优点,写字有之;旁的所不能表现的,写字能表现出来。”林语堂说,如果不懂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没有资格谈论中国艺术。沈尹默认为,中国书法是高超的艺术,能显出惊人的奇迹,无色彩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音而行音乐之和谐。实乃艺术之最高境界。当代法藉华裔学者兼艺术家熊秉明指出:“书法代表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可以说是核心的核心。”

由于书法能把书家的个人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折射出来,故有“书如其人”、“书为心画”之说。书法不仅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哲学。马克思的墓志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干改造世界”。精通的目的全 在 于应用。实践诚然离不开方法,然而根本的问题在思路、在于培养自己的想象力,生命在于创造。

创造性思维的哲学模型:一、是非观:非此即彼,亦此亦彼,由此及彼,永无止境;二、难易观: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三、虚实观: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实结合,辩证思维;四、异同观: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综观异同,其意无穷。由综合而创造。

另一个思维模型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老子说:一就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有“一不为少”之说。又云:聂者,多听多思之谓也。

〔德〕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一书指出:创造者所寻找的是同伴们,而不是死尸,也不是羊群和信徒。创造者所寻找的是共同创造者。〔英〕穆勒《论自由》中说:自己愈少意识到缺乏首创性就愈需要首创性。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