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草书创作之我见

一幅作品成功与否,作品本身所透露出的气息,反映出的格调至关重要,特别是当今以展厅效应为重的书法作品尤显突出。所以,要提高作品的质量,首先要在作品的气息上、格调上作文章,那么这里就牵涉到一个取法的问题。我一直认为,不管学什么书体,取法很重要,古人讲“取法乎上”,即要找到它的源头。只有源头的东西气息是古雅的,格调是上乘的。就行草书而言,源头应该定在“二王”上。我们说“二王”是一座书法的宝藏,纵观历代书家,无不学习二王,只要能在“二王”身上摄取一点,便是受益无穷。然后,沿着二王的体系,诸如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优秀书家以及他们的经典之作,学习他们如何吸收“二王”的气息,抓住“二王”的神韵,化为己用,自成一家。最近的一次全国行草展,小字、册页的格调大都在二王之间,大字也是二王体系的延续,气息或是纯静,或是奔放,或是萧散,或是饱满,丰富多彩。

中国的书法艺术最强调的就是用笔。元代赵孟頫说的“用笔千古不易”,指的就是在用笔的法则上千古不易,就个人理解这“千古不易”的法则是:要用毛笔书写出高质量的,具有审美表现力的点画。在全国行草展中,不管是入展的还是获奖的,都十分讲究笔法,线条的质量也十分高,很多作品具有令人震撼的视觉冲击力,除了在章法上十分起眼之外,还有高质量的线条作保证。枯笔的运用,大量长线条的出现等等,试想,如果没有扎实的笔控能力,那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我想,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平时的勤加训练,还要注意运笔的发力方法,要运用手臂的力量,同时借助毛笔笔尖本身的反弹力,在书写的过程中使笔锋产生各种“锋变”。这样,对于丰富作品线条的线性、提高线质是十分有帮助的。其次,要注意笔速的变化,特别是行草书的创作,笔速的变化尤显重要,要快慢结合,动静结合,轻重结合,这对于整幅作品所反映出的风格、节奏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行草书的创作,还应注重连续书写的训练。

中国的汉字由基本笔画组成,而基本笔画由点线发展而成,近而形成字形结体(即字法),字形结体发生集聚而形成章法。所以,字法是介于笔法与章法之间,承上启下,可见字法之重要性。本次行草书展,参展作者对作品中字的结构都十分讲究,可以看出,大都经过多次反复提炼而成,可谓独具匠心。就个人理解,对于字法的问题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字形的塑造能力;二是字组的运用。

一位优秀的书家,他应该具备很强的字形塑造能力,能够根据作品的需要,使每个字能进行变形,这种变形包括:夸张、缩小、移位等等。同时,这种变形应当是合理的,有据可寻的。所以,为了这种合理的变形,我觉得平时还应该多做一点书法功课,即熟记古代书家经典作品中的相同字的不同字形,要做到熟记于心,随机调用。

其次就是字组的运用。有人说,一幅书法作品的处理,应当是几个块面的处理,整幅作品就像一个大块面被分解成几个小块面,每个小块面之间又会形成空间上的黑白对比,线条上的轻重变化,墨色上的浓淡反差,而这种矛盾的冲突到最后有能达到和谐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字组的大量运用,作品中要经常出现一些三五成群的字组,这样作品就会出跳。细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字组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点画连接的字组,二是点画造型的字组。前者即上字与下字的书写没有间断,点画连接在一起,像王铎、徐渭的大草;后者是指上字与下字形成了一个新的造型整体,像王羲之的很多尺牍中就有这种字组。我想字组的运用,不但可以增加作品形式感的变化,同时,也能使整幅作品的行气变得十分贯通。

一幅作品的成功,包含很多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变化很大,但有些因素是不变的,诸如前面讲到的作品气息、笔法、字法等等。我想只要平时多加练习,善于思考,一定会有所收获。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