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个书法家的作品达到最高境界,不是练来的,而是修炼出来的

学书求法,初学可由唐人和元人入手,宋人笔下,古法遭到破坏,所以到了元初,赵子昂要站出来复古,他讲的复古,其实就是恢复晋,唐古法。我们现在学书法的人,一上手就学王羲之圣教序,兰亭序,其实很不实际,如才刚学习识字,就去写博士论文,岂不天大的笑话。

所以很多人到我跟前讲,老师,我学了好几年王圣教,你看看问题在那里?我一看,简直看不出是学王圣教。所以我一再强调基础入手,次第学来,不能躐等。没有在楷书上对点画的锤炼,达到对用笔准确控制,没有在行楷上吃透由楷入行的变通法则,没有在草书千字文上对草法的烂熟。来学王圣教,简直没门。还有,以前的人学王,常有人取法李邕。赵子昂教张羽学字,就让他取径李邕。以前人讲“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不是乱拉两个人就来比喻的。从李的字里,初学更能得到王羲之笔法与结字的一般规律。这只是随便举的一个例子。旨在说明学书一定要讲方法,不能光凭感觉乱写。

大家在结合图录阅读书法史的时候,要学会从不同的书法形式后面找到古人都遵循的法则。这种法则,虽然在外在形式上的表现,历代不同,各人相异,但其内在的规律法则却是一样的。这便是在历代大家笔下一脉相传,千古不易的笔法规律和基本法则。

学习书法,很重要的就是从点画用笔上去找古今一脉相承规律。

历代大家都重视写楷书,学书法的人不能在楷书中体会到多少书法规律性的东西,于其它书体是不会体会得很深的。历代大家几乎都能写一手精到的楷书特别是小楷和小行草。历来有擅长小字不善大字的书家,却没有一个只擅长写大字而不善写小字的人。我们今天的书家刚好相反,很少有写大字的人能写出一手平正工稳、安静端庄的小字。悖离古法,只有越写字越粗糙。加上点画被当成绘画的线条来理解,结构按构成的方式来理解。笔下自然只能是一绞绞大而空洞、瘫软狂躁的绳索。

除了实用以外,楷书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书法最基本规律和完备的笔法。楷让人能静下来,注意每个点画的动作,细节,尽量把每个提按转折做倒位。长期靠这个养成的用笔习惯,让人手下的感觉微妙而细腻。

结合历代大家对不同人物书法的品鉴,用心比较和体会里面的高低好坏,去认识书法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如用笔的转折在赵、颜是如何表现的,书论中支撑它的依据是什么?对提高我们的眼界和水平是很重要的。还有就是要把不同的书家多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如王羲之的草书比较孙过庭,他高明就在于其中的容量更大,信息更丰富,变化也更多。因为王里面有篆书和汉隶的营养,而孙过庭只局限在王羲之里面。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校正自己,依靠的就是不断深入的读帖和临帖。

用笔尤其要注意起笔、收笔的地方。

光有真迹看还不够,还要多看拓片,因为很多杰作只有拓片了。要有眼力从拓片中看出古人用笔的细节,这种能力要多通过阅读比较真迹和拓片来培养。

不管写那种书体,行笔必须自然,动作必须连贯,笔势要畅,点画要剀切,势圆笔方,势方笔圆,整个动作就象打太极一样,动作要有节奏,要合于自然。

行笔要提中有按,按中有提,笔要留得住,杀进纸去。不能有含糊的东西。顺着心中的节律,从胸有成竹到胸无定数,自然生成。

中国书法笔笔讲“生法”,反对程序化,历来反对馆阁体就是反对这种程序化。唐楷法度那么森严,但你去看看,那个碑刻不是点画鲜活,结体多变,象欧体,今天的人几乎都将他写死了,《九成宫》里很多字很夸张,很险绝的,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也处理得丰富多变。

写字不仅仅是写,还是在修炼一个人,真正把字写好了的人,气质也已经随之转化。传统讲究的功夫不仅要求上手,还要上身。一个真有修养和功夫的人,稍加接触便能感觉得到。

我很看重写字的人的状态,有定静功夫的人,一坐下来就能很快进入状态,这种人的字里面我们往往能看到一种充和静穆的气象。原神凝聚,静穆中生出诸般众妙。

写一篇字,一般来讲,普通的人几乎很难做到通篇如一的全神贯注状态。多半的时间虽在那笔写字,但脑子里却在撒欢似的跑着马,干扰不断。所以能一汽贯注,写出长篇行楷的人,多半是有功夫的人,以前的大书家多半有小行楷类的长卷子留下来,说明是真有功夫。现在能写这样长卷字的人很少有,前些时间在湖州看赵孟俯作品展,里边就有十多米的行楷长卷,一气贯注而不松懈,真是功力深厚,可惜我们现在搞书法的人,大都不明白这中间的因果。不讲因,只求果,世上那来那么便宜的事?

写字能将精神贯注在一点上不松懈,还能严谨而活泼地控制点画,自在、自然、自由,法度具足,这非是短时间的修为。

写唐楷有收获,再写魏碑也不会有太大障碍,只不过用笔更方一些。它的笔势是一致的,都是一脉相承的。

永字八法的短撇“啄”如鸟啄木一般,就要求发力用腕,迅猛,快捷。

书法不是仅凭哲学能完全讲解得通的;也不是仅凭视觉分析和研究能讲完的,它的最究竟处是宗教的,艺与人一体的。

学艺术的三个层次:一,技法上的学习;二,视觉形式的研究;三,精神层面的修养。

写褚的楷书,用笔的时候,要注意笔锋的变化,敏锐的捕捉笔尖入纸,行笔,出锋的运动轨迹,要充分发挥出笔毛的弹性。

“点画”是动作,蕴含有基本的笔法和动作在里面,过去的人对书法强调动作,笔法。用“线条”来讲书法是讲不彻底的,因为书法根本不是线条。

传统的书论中有很多描写人的神态的文字,平时要多用心去体会和揣摩。

古人比今人心要静,书写状态与今人相比有很大的差异。

汉字艺术化书写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门类。但本质上与书法的关系不大。

赵孟頫的大楷,其用笔的连贯性,是元以后许多人所没有的。但与唐人相比,赵字的大小比较均匀。严谨中少了些随机生发的东西,就像读汉人《古诗十九首》,和读宋人词令的区别,讲的意思差不多,形式也更讲究了。但味终归薄了。

好的书法能表现出作者人生,生命的体验。无论文学,还是书法,既含蓄又直接。好的作品我们会感受到它无拘无束的情感流露,无障碍,随心所欲。

米芾作品不能当作基础直接来学。法度对于米芾能够控制得住,他是有深厚的基础,一步步走过来的,加上过人的才华,才有他这种本领。这种本领不是人人都具有的。所以大多数人不适合直接取法于他,或将他的东西当作根本基础,学不可躐等。

读帖要静下心来读。要作比较,区别哪些是源,哪些是流;同时代、不同时代的差异、高低之别,这样能指导学习者更加明确需要学习的东西。

书法的法的建立和儒家关系紧密。孔子强调礼,礼即是法,法是终生需要遵循的规律。从心所欲而不违之,是最高的人生境界,也是最高的艺术境界。

初学一个帖,点画和点画之间一下很难摆顺,这需要我们去找规律,一点一画,一撇一捺间每个大家都会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规律找到了,才能深入。

认识的障碍,需要我们不断地破除,艺术家的气质带来的“我见”比普通人更强。形成的障碍也越大。所以要经常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视点来反思、审视自己。西方文明优秀的反思批判精神,在我们一百多年来的西化过程里,这一点一直学得很差。如果多数人都具备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那中国书坛这些年的这样那样的盲目跟风,就没有存在的空间了。所以要感叹当代搞书画的人的综合人文素质,实在可怜。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背景,中国历来搞书画的人,几乎都是他那个时代的文化精英。现在的人认为临几通帖,读几首唐诗宋词,参加几个全国、省、市的展览,就是书法家了,实在荒唐!一个现代的人,我认为必须具备超越于物质之上的精神理想和信仰,良好的东西方文化视野,综合全面的传统与现代的知识结构,系统而坚实的专业素养,才能称得上时代的文化精英。才能真正的在从事的文化艺术领域里有所建树。

写一个字,切忌把每个部分孤立起来,要做到协调,整体协调能力是很重要的,这有很多窍门,道理在里面。

视野一定要打开,守住一个帖深入的同时,需多看其它的帖,很多东西看进去了,是能找到其内在联系的。如写颜体,我们可同时看看欧体,比较异同,加深印象。多写一段时间后,再找一些字帖上没有的陌生字写写,看是否能用颜体的方法写出来。

往往因为眼界不够,鉴别能力欠缺,在学一种帖的时候,常常将对象的习气学到手上。这点要注意。

临帖时要随时随地提醒自己不要让笔把自己左右了,要用笔,自己左右手中的笔。

下笔要善于找参照,大胆落笔,随时调整,锻炼出前笔有缺憾,后面的点画能补救回来的本事,字的形要控制好,也在于善于找参照。

临帖的时候自己的主观不要被帖套住,随时想到整体的关系,更加注意单个字的整体,角度的大小,长短,笔划之间的配合。从大的方向把握住“度”,再从细节上深入。褚字圆转多,笔划多的字方折少,点画少的字方折多,这样整个字,整篇字都能挺得起。颜体字是下面收得比较短,重心下压。复杂多折画的字,多数折要削弱。强调度,一个字强调只能一两个点画,要有主次关系,整体决定细节。

在点画和用笔上找规律,从一家到众家的规律,这样就能找出楷书的窍门规律性的方法。除去基本规律外,个体所独有处理方法就是这个人的特点。遵循一种常规的方法后再变,要知常而通变,结字上才能真正过关。

要重视每个字的疏密的对比轻重缓急的关系,培养虚实对比,矛盾统一的空间处理大原则。

对于经典法帖,要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刺激对它的新鲜感。不要写到后来,成了熟视无睹。形成理解的概念化。

下笔一定要做到沉着痛快,要有飞动之势,也要有入木之力。黄宾虹论画有个比喻,我觉得很精彩:“作画要有天马腾空之劲,也要有老僧补衲之静。”楷书用笔尤其要有飞动之势,方见情性,否则,成笔笔斗隼,毫无生气之操作数、印刷体字。今人写楷书,最大问题就是不明白用笔。多成硬笔般的呆匠字,其病即在此。

今人很少有能写中规入矩的行楷,所以行书里面普遍缺乏一种骨气,由于这种缺失,便很难出古人笔下的现端庄遒劲,骨势洞达。稍一细看,架子多半是瘫软的,没有几个字能立的起来,只能靠大小形式上的花招来弄个整体大效果。而今天快节奏,又让人难以静下来细细推敲一件东西,看个大效果不错就ok,也没多少人愿花力气在老不见效的基础上。所以,一进现代人书画展展厅的大门,扑面来的,是一股闹哄哄。

字里面自有一种节奏。点画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篇章之间无处不在。外行人认为写字放点音乐,顺着音乐,能得到节奏变化的妙用,其实真正字里的节奏,那里是这样简单。好比古诗里的平仄,合乎规律,节奏便顺畅,否则,问题百出。这种节奏。我个人的体会,与汉字本身的构造和基本点画之间的构成规律有关,在楷书上下功夫,自然有体会。

前人论书,为何总在用笔点画上使劲唠叨,却很少去谈篇章形式。本立道才能生啊!古人讲的神品,妙品,能品有什么区别。如果用此标准审视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我们会发现很多平时忽略了的问题。

学书法很重要的是眼力。首先要学会如何品鉴历代书法,历代书论里留下很多对历史上大家的品鉴批评,这种品鉴和批评背后有一种分高下的标准,这个标准,贯穿书法史,反映了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

历代品评书法大多采用带有文学色彩的修辞手法来描述,给人感觉似乎有点玄,但将中国传统文化整体贯通起来看,有理解的人是不难体会其中妙处的。对书法这种静留在物质表面的视觉形象的描述如果不紧紧联系人的状态来阐释,是永远隔靴搔痒,很难到位的。

,只会读帖不会临帖怎么办?不向往书法家,只追求一笔好字怎么办,假以时日,大师会成为一代书法家的,要坚持炼下去哟[耶],当今世道,急功近利、物欲横流很难,说了一大篇两个字多练,题目写的好.字如其人.确实是修练的结果[赞][赞],好文章,文章冗长,其实初学书法多练楷书,笔法,结构。,与我心有戚戚焉!,转发了,俺是不想当书法家的书法爱好者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