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文徵明《草书诗卷》三种

文徵明《草书诗卷》(一)

文徵明《草书诗卷》(二)

文徵明《草书诗卷》,纸本,纵20.9厘米,横11厘米。书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时年60岁。文徵明草书师法怀素、黄庭坚而能遗其貌,取其神。本卷草书,点画苍劲有力,结体开展奔放、张弛有致,整幅作品上下呼应,左右映带,血脉相通,气贯神溢,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构。

释文:

湖光披素练。野色涨青烟。一雨树如沐。千林花欲燃。僧归白莲社。人载木兰舡(同[船])。行乐须春早。山头有杜鹃。笠泽雨初收。沿涧弄小舟。浦穷天忽展。日出水争流。窈窕穿桃坞。纵横见橘洲。浮来青百叠。仿佛镜中沤。嘉靖己丑春尽日。书于停云馆中。徵明。

文徵明《草书诗卷》(三)

文徵明《草书诗卷》,纸本,纵29.5厘米,横133.4厘米。无锡市博物馆藏。

  文徵明是一位各体兼善的书法家,其在世之时,书名便已倾动海内外。在他所擅长的众多书体中,尤以小楷最为人称道,且一生都用功于此,一直写到九十高龄,留传的作品自然十分丰富。他的行草书传世作品也不少,并有早、中、晚时期的不同风格,显示出完整而全面的艺术面貌。但是,其草书作品,尤其是狂草大字作品传世较少。与其他书体不同的是,文徵明写狂草并未终其一生,而仅在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在《中国书法全集·明代文徵明卷》中,葛鸿桢先生称:“文氏四十余岁始作狂草,至五十一岁所作狂草《八月六日书事秋怀诗草书卷》已可上窥颠素,足与祝允明相颉颃了。后来文氏不再作狂草,令人深为惋惜,并不解其由。”不过文徵明在三十五岁时曾书《贾谊吊屈原赋》,全仿怀素草书,可见其始作狂草的时间比葛先生所说还要略早一些。但在其五十一岁的草书诗卷之后,确实不再见其所作的大字狂草作品了,也就是说,其创作狂草的时间不过十余年而已,所留存的传世书迹则更是少之又少。

  无锡市博物馆藏文徵明《草书诗卷》,周培源先生旧藏,国家一级文物藏品。纸本。纵二十九点五厘米,横一百三十三点四厘米。钤白文“文徵明印”及白文“悟言室印”,另有收藏章两枚。《中国书法全集·明代文徵明卷》文徵明年表中有著录。从题款来看,此卷书于正德十四年,即一五一九年,比上海博物馆所藏《八月六日书事秋怀诗草书卷》早一年,当时文徵明五十岁。两件作品创作时间十分相近,整体风貌也十分类同,有些字几乎如出一辙。

  该诗卷抄写黄庭坚《竹枝》诗两篇并作识,全文如下:“山谷谪黔南,亦有《竹枝》二篇云:‘撑崖拄谷蝮蛇愁,入菁扳天猿掉头;雁门关外不嫌远,五十三驿是皇州。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九度明;雁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又有《梦中作》云:‘一声鸟啼花片飞,万重明妃雪打围;马上歌儿那解听,琵琶应道不如归。’说者谓其命词措意,不减梦得。而此顾称之,若不可及者,岂亦其退托之辞也。观此,可以知昔贤不自满假之意。若其书法之妙,天下自有公论,余复何言。”卷末以山谷体行书款署:“正德十四年,岁在己卯,五月既望。长洲文徵明书。”根据专门研究文徵明的周道振老先生考证,此卷为文徵明见到黄庭坚所写的草书《刘梦得竹枝七篇》之后所作的跋文,因此卷首有“山谷谪黔南,亦有《竹枝》”之说,并称“其命词措意,不减梦得”,而“其书法之妙,天下自有公论,余复何言”。黄庭坚的草书卷纵三十厘米,与本卷基本同高;黄书为草书,文书亦为草书,且仿黄体,这些都足可证明本卷确为黄书之后的跋。

  关于文徵明的草书,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少年草师怀素,行笔仿苏、黄、米及《圣教》,晚岁取《圣教》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家,惟绝不作草耳。”本卷狂草多用中锋,笔势曲屈环绕,线条清瘦明朗,结体疏放空灵,一片奔放流走,确有怀素草书的意味,但其笔法却全仿黄庭坚。首先,字形以欹侧取势,纵横跌宕。几乎每个字都是倾斜的,如“撑崖”的“撑”字,左边的提手旁向左倾侧得厉害,通过上面“云”字与下面“崖”字在整个列中重心的右移而达到平衡,奇险中形成参差激荡之势。卷中横画或倾侧朝下,或斜逸向上,竖画则虬曲不正,通过章法的呼应配合,形成瑰丽跌宕的韵致。其次,多见长画短点,峭劲多姿。黄庭坚的草书十分讲究作品的抒情性,因此常见夸张的长线条与强烈的点。文徵明此卷亦有明显的黄氏风格。如“竹”字,简化为一个长形折笔与两个点。“二”、“三”、“八”、“不”等字均写成点的不同排列。“入”字长撇长捺,纵逸成趣。第三,章法错落有致,雄放奇肆。有时通过列中各字重心的左右移动来实现整列的平衡,如第二列“竹枝二篇云撑崖”七字,“竹枝”二字重心左倚,以下五字则重心偏右,但通过“篇”的长撇与“撑”左部的欹侧形成呼应,整列似欹反正。也有使整列重心欹侧而形成与旁列穿插借让的情况,如第一列的明显右斜和第六列的明显左斜,形成列与列之间的布白,显得灵动多变。字形的大小变化也十分丰富,故意将笔画较少的字放大,如“入”、“也”、“之”等,既形成了纵横开阖的线条,又增加了章法中的布白,相当巧妙。卷末款署的行书就更像黄庭坚了,中宫紧敛,长笔四展,显得挺拔苍劲。

  文徵明早年随沈周学画,沈周的书法是专师山谷的,这对文徵明的学书趣味自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徵明学黄山谷,不仅学他的字,还学他的书学思想。黄庭坚认为:“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法,草书不难工矣。”(《山谷题跋》卷五),文徵明也说:“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至行草。”(转引自黄《中国书法史·元明卷》)。他在《跋祝希哲草书赤壁赋》中云:“今世观希哲书,往往赏其草圣之妙;而余尤爱其行楷精绝。盖楷法既工,则藁草自然合作。若不工楷法,而徒以草圣名世,所谓无本之学也。”所以,文徵明早年不作大字狂草,直到楷法精绝之后才开始写草书。从本卷来看,文徵明的草法十分熟练,书写从容,虽为狂草,然下笔都有规有矩,绝无草率之笔。对文徵明的狂草,历来溢美之辞也很多。如上海博物馆所藏《八月六日书事秋怀诗草书卷》卷后有李登的跋,云:“文老当盛年时作此书,直逼颠素,视祝京兆未足多羡。岂其神情自适,非若拟仿然耶?窃怪此老胡不终世作此种书,而后来品格翻似不逮,盖一时神助,不可常也。”葛鸿桢先生在《中国书法全集·明代文徵明卷》中也称其狂草“上窥颠素,足与祝允明相颉颃”,并认为他此后不再作狂草,很有可能是因他个性谦和,有意谦让祝允明。但是,草法精妙并不就等于艺术成就高。细细品味,文徵明的狂草虽体貌与黄庭坚相似,风格豪放,气势恢弘,但实际上却缺乏个性风格。清人吴德旋于《初月楼论书随笔》中云:“徵仲晚年学山谷,便一步不敢移动,正苦被吴兴笼罩耳。”学前人书学得再好,如果没有自己的独特面目,在艺术上全无个性,那么还是不能被称为完美的作品。

  不仅如此,由于文徵明为人一向以品性端方、循规蹈矩著称,他在演绎狂草这种十分讲求书者性情的书体时,毕竟还是有些力不从心。祝允明个性放浪形骸,不乐拘检,因此所书狂草在笔法精熟的基础上有强烈的自我风格,显得风骨烂漫、天真纵逸。文徵明则不然。他的儿子文嘉在《先君行略》中曾论及其诗,云:“诗兼法唐、宋,而以温厚和平为主。或有以格律气格为论者,公不为动。为文醇雅典则,其谨严处一字不苟。”这种温厚和平、醇雅典则的天性表现到他的书法作品中,即使是狂草这样的书体形式,也都写得法度森严、中规中矩、一丝不苟。在本草书诗卷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因其书写过于认真着意而导致的两个毛病。一是用笔空乏,常有败笔。清人张照《天瓶斋题跋》云:“书着意则滞,放意则滑。其神理超妙浑然天成者,落笔之际,诚所谓不及内外及中间也。待诏书不为董香光所重者,正以着处滞而放处滑。”卷中的“入”、“也”、“之”等字,出于章法的需要刻意拉长笔画,但并非意兴所至,所以线条滞涩。“也”的最后一笔,笔画僵硬,缺乏神采。“之”字的弯曲弧线亦十分生硬,与上下两字的收笔和起笔都有脱节,意气不能连贯。“一”字学山谷的横画,欲写出一波三折之妙趣,但似乎略逊力度。“啼”字的竖画也是明显的败笔,为表现虬曲不平而下笔飞动,却显得有些浮滑。他学山谷多用点,但在排列这些点时却少了一些灵性。如“三”字,上下三个点依次排下,状如算子。二是情感不足,节奏平淡。通常狂草作品因注重个性情感的抒发,随着书者情绪的波动,会有明显的节奏感。但在文徵明的这件作品中,既无墨色枯淡的节奏性的变化,亦无一张一弛的势态拉伸,全篇前后以同一个节奏同一种面貌示人,显得平淡无奇。书者既无性情的抒写,观者也自然难以有感情的共鸣。因此,文徵明的狂草虽然用笔、结字、章法都控制得相当稳定和熟练,但由于其个性的关系,毕竟缺少风格,其艺术成就是远远不及其小楷其行书的。文徵明在五十一岁写过《八月六日书事秋怀诗草书卷》后,再也不写类似的狂草大字作品,实属有自知之明。尽管如此,因徵明大草并不多见,本草书诗卷又体现了其大草作品的典型风格,故依然弥足珍贵。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文征明出身于官宦世家,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顺利。明清时代,凡经过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亦即所谓的“秀才”。文征明在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1522)五十三岁,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头。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文征明心中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才获批准,五十七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他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文征明传世画作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兰竹图文征明《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等。传世书作有《醉翁亭记》、《滕王阁序》、《赤壁赋》等。著有《甫田集》,编有《停玉馆法帖》等。(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  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渔父辞》、《离骚》、《北山移文》等。画作有《雨余春树图》、《影翠轩图》、《洞庭西山图》、《绿荫清话图》、《绿荫草堂图》、《松壑飞泉图》、《石湖诗图》、《失竹》、《江南春图》、《古木寒泉图》、《塞村锺馗图》、《松声一榻图》、《好雨听泉图》、《兰竹》、《梨花白燕图》、《水亭诗思图》、《仿王蒙山水》、《东园图》等;著有《莆田集》。

文征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这路细笔山水属本色画,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气诸特征,也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

文征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

文征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 王世贞在《艺苑言》上评论说:“ 待诏(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

文征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文征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的领袖,门人、弟子众多,形成当时吴门地区最大的绘画流派。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