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灵飞经》与《草诀百韵歌》两拓本的情况,以此纪念吴永勋恩师

本文作者:蒋纪纲(一笑先生)

1997年我的恩师吴永勋先生回他姥姥家看望亲属时,在旧的书籍堆里发现了唐·钟绍京(传)小楷《灵飞经》和晋·王羲之(传)《草诀百韵歌》这两个拓本。当时他老人家已经是78岁的高龄了。由于拓片陈旧破烂不堪,恩师和我在1997年重新整理裱糊,就装订成了现在的册子。1999年深冬时节恩师又送给了我。2001年他老人家在青岛逝世。现在我把这两个拓本拿出来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共分享,权作对恩师的纪念。下面,我根据自己8年来对它的收藏情况分别作以下简要性说明与探讨,以求方家指导。

一、唐·钟绍京小楷《灵飞经》(传)

《灵飞经》拓片,由22个拓片组成,拓片均高21—23厘米,宽12—13厘米,字如拇指甲般大小,其中4个拓片有部分破坏(原石已坏拓出的结果)、部分无法辨认书法文字(经文)内容,恩师和我重新整理裱糊时打乱了原文的秩序。这8年里我曾经买了几个不同版本的《灵飞经》(如43行墨迹本、磁蕙堂本和《渤海藏真帖》初拓本等),通过认真地比较,我认为这些版本的出版物基本上都不如这个拓片版本(当然43行墨迹本除外)。由于本人十分爱好书法篆刻,感觉深刻一些:其字有拇指甲般大小,灵动端庄,温润有骨;小楷书法塌拓时本就不易,此拓本精细如发,宛然在眼,读之受益非浅;拓纸极薄,几可透明,塌拓清晰,感觉下真迹一等。例如,拿磁蕙堂本与此拓本放到一块比较,叛若两明,相信观者不会把滋会堂本置之眼角。

记得清朝最后一科状元刘春霖(字润琴)的小楷写得很好(但馆阁气浓了一些),他一定对《灵飞经》下过一番真功夫,他的《灵飞经》临摹功夫十分了得,我们可以参阅电子工业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的《刘春霖小楷墨迹》其中临摹的《灵飞经》2页内容(临摹内容起止是:凡修六甲上道当以甲子之日……罗群霞映紫庭),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刘春霖临摹的《灵飞经》比磁蕙堂本要好许多。可见磁蕙堂本是翻刻本中的劣品。

磁蕙堂本和恩师拓本比较,前者整体笔画较后者粗壮厚重的多,端庄有余,灵动不足,骨力却在,温润不存,并且字体略大,前者笔法和结体把握较到位(两者比较而言);后者其字灵动端庄,温润有骨,较前者笔画略纤细,字体略小、略瘦。前者是中下品,后者是上上品。刘春霖临摹的2页比较接近我的拓本面貌。

《渤海藏真帖》初拓本和我的拓本比较,前者整体笔画相应得比后者粗壮一些,厚实一些,端庄之中不乏灵动,法度谨严,骨力颇嘉,给人的感觉字体略大,可能由于笔画粗壮一些的缘故。后者笔画纤细,塌拓精细,灵动更优。整体上二者给人的感觉好象《渤海藏真帖》初拓本经过多次捶拓后再剜出的拓本精品,是我的收藏拓本基础上剜拓似的,二者是一个碑刻底本,只是塌拓时间有先后而已。我的拓本有4片有破坏,证明二者可能是一个刻本的侧证。而磁蕙堂本是翻本,是翻本中的劣品而已;《渤海藏真帖》初拓本又是初拓中的稀有珍品,也可能是磁蕙堂本翻刻的底本。

43行墨迹本是明代晚期发现的唐代开元年间的一卷精写本,当时流入董其昌之手,有他的两次题跋。海宁陈氏到董家借后刻入《渤海藏真帖》丛帖中,一来二往,脱落了12行,陈氏扣留了43行,现只存陈氏的43行,详见启功先生所记发表的文章《记〈灵飞经〉43行本》,现在上海书画出版社于2000年6月出版的《灵飞经小楷墨迹》其前1—9页墨迹43行便是;其后10—31页便是肥厚的磁蕙堂本。而《渤海藏真帖》初拓本这个稀有珍品在文物出版社于1984年3月出版的历代碑帖法书选中的《唐灵飞经》。

我们可以通过对43行墨迹本、磁蕙堂本和《渤海藏真帖》初拓本以及我的拓本这4个版本的比较可以看出一些线索。同时我们知道唐人写经在唐代书法中占有一定的位置,《灵飞经》本身的书法在唐人写经中又公推为精品,其地位是不言而喻;我们知道明、清科举考试的标准是书法的优劣越来越重要,清代时几乎和文章的优劣并重,自然《灵飞经》又成了文人士子学写小楷的很好范本;由于社会的大量需求锥拓渐多《渤海藏真帖》初拓本成了稀有珍品,原石又因捶拓渐多,出现了部分的破坏于是我的拓本出现了,不断泐埙中又出现了种种翻刻本以供社会之需,磁蕙堂本便是应允而生的很多翻刻本其中的一种——以《渤海藏真帖》初拓为蓝本的翻刻本。这只是我个人的推测,仅供朋友和方家参考。

《灵飞经》自从元人袁桷指为钟绍京书后,明清相承也沿用此说。因为有争议,所以我们可以称为传钟绍京书;因此“历代碑帖法书选”中称之为《唐灵飞经》,上海书画出版社称之为《灵飞经小楷墨迹》。奇怪的是朱关田七卷本书法史《隋唐五代卷》第六章唐代文化与书法中的5个节次里竟然没有提到唐钟绍京和《灵飞经》的相关内容。

鉴于以上的综合分析说明,我所收藏的拓本应该出现在明末清初这个时间段;这22个拓片锥拓精良、法度谨严,字迹温润灵动、瘦硬通神,拊掌之间令人难忘。

二、晋·王羲之《草诀百韵歌》(传)

由31个拓片组成,拓片平均高24—25厘米,宽13—14厘米,5字为一句的排律,字最大者有2—3厘米,最小者有1—2厘米;每一句前面有小楷注释,字1厘米大小。1997年重新裱糊的时候是依据明代书法家韩道亨于万历41年(1613年)8月所书韵歌本排列顺序的,比道亨本缺开篇11句:“《草诀百韵歌》: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辩,体势更须完。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孤殆通相似,毛柔总一般。”这11句是恩师左手补书在拓片其前的。最后篇末道亨本的“扫帚休得混,彭赴可相侵。世老偏多少,谢衡正浅深。酒花分水草,技放别支文。”和篇尾的小楷“万历癸丑秋八月廿五日韩道亨书。”是本歌诀所缺的。本歌诀篇末是行书“晋右将军王羲之书。”自然也是道亨本所没有的。这108韵的草书韵歌我主要依据文物出版社1986年4月出版的“历代碑帖法书选”之明·韩道亨《草诀百韵歌》、韩道亨《草诀百韵歌》临摹修订本出版的《草诀百韵歌》和我收藏的王羲之(传)《草诀百韵歌》来探讨说明。

为叙述方便把韩道亨的歌诀叫“韩本”,我藏王羲之歌诀叫“王本”,把韩道亨临摹本歌诀叫“韩摹本”。

首先,探讨说明韵歌草书书体。“王本”诀歌的草体,有章草风味,古写体草书演变的痕迹明显存在。其中,和我们常见的王羲之书法(摹帖和刻帖)风格比较一致。如果真有王羲之书写的百诀歌的话,我相信这个“王本”是真的;如果没有的话,我相信这个“王本”是后人用王羲之的草书集字形成的,就象怀仁集王羲之行书《圣教序》一样。如果这个是赝品的话,其它标明为王羲之书歌诀的应该是假中之假了。就是因为有的假得不象样子,所以使我们后人怀疑起有没有王书歌诀这件事了。

我从“习观羲献迹,免使墨池浑。”句判断这可能是集字,因为王羲之不会把自己的字和儿子的字放到一块的评说,而且口气也是后人话语;可能在明末韩道亨编写出《草诀百韵歌》后影响不错,当时的人们于是用这个韵歌的内容来集出王字的草书歌诀,结果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版本。

其次,“王本”注释小楷书体。“王本”歌诀的注释小楷书和草书主体一样,有浓郁的古意(隶意),显然是受到锺繇一类小楷书体的影响,比较符合历史事实。和上面的推测一样,若是有王书歌诀的话,它一定是真的;若没有,它一定是王羲之小楷的集字。它更从一个侧面来证明“王本”歌诀的真实可靠性,或者说它是更接近王书真面目的一种拓本歌诀。

总之,我感觉它的艺术水平要远远高于“韩本”歌诀,更接近王书的草书和楷书较真实的面目。“韩本”一看就不是王书,是韩道亨自己编写的版本,而且流传有序,自然没有分歧。关于劣质本的情况就没有必要再讨论说明了。

最后,关于《草诀百韵歌》的问题。张石秋先生在韩摹本《说明》开头中说:“《草诀百韵歌》在明末清初有几个版本,内容基本一致,字体各有特色。有的标明王羲之书,确否待考(我们常见到的是“韩本”和几本很低劣的标为王羲之书的几个版本,我的“王本”和它们一样待考。同时我和上面一样坚信:若有歌诀,我的“王书”歌诀一定是真的;若没有歌诀,它一定是集王书的草书和小楷,艺术价值较高。这就是我的“考”。)张先生写此文的时间在1983年9月。我感觉“韩摹本”整体上比“韩本”的书写水平要高一些。然后是1986年4月“韩本”歌诀的出版。

故此,我“王书”《草诀百韵歌》拓本为依据,认为刘涛的七卷本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第九章南朝书法的第四节南朝帝王重视书法,其讲了3个方面的内容,我浅以为应该增加一个内容。这样4个内容如下:

1.“侍书”的设立;2.帝王与高门书家争胜书法;3.梁朝的集王羲之字样与“千字文热”;4.梁朝的集王羲之字样与“草书歌诀现象”(增加内容)。可把明末清初的王羲之“草书歌诀现象”(可能当时出现了几个不同版本的“王羲之草诀百韵歌”的事),上推到南朝东晋时代,唯一的遗憾是没有有力的作品来证明,而王本“歌诀”拓片残本作为明至东晋后延存在作品例证是否合适?我也不好回答。相信这个事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这也是我希望朋友和方家来探讨的原因所在。

至于我这个《王书歌诀》是真的还是假的?是集字还是临摹?是明代作品还是东晋的作品?相信这不只是鉴赏家和历史学家的工作;至于我的唐·钟绍京(传)小楷《灵飞经》这22个拓片本是宋代本还是明代本?是明末清初本还是清中期本?相信也是如此。以上种种,以求教我!

本文收杀之举:“天道其循,必在其真”

2007年2月8日

  • 作者(纪纲)说明:

此文写于2007年2月8日,当时母亲告诉我吴爷已于2004年的夏天在青岛去世,我的双颊落了两行热泪,随后打开手提电脑撰写了此文,全作对吴爷的纪念。

原文当时只有图片4幅,我重新选取图片,共计19幅,以求图文并茂之效。

,一段师生之情,一部碑帖拓片。,拓片发出来呀,谢谢 真的是受教了 一笑老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