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比肩张廷玉、深受三代皇帝尊敬,死后被封“帝师元老”

在康雍乾这个时期,出了不少有名的汉人重臣,像张英、张廷玉、陈廷敬、刘统勋以及后来的刘墉、纪晓岚等,还有一位三朝元老,受到三位帝王的信任,并最终成为了乾隆最尊敬的帝师,此人就是朱轼。

朱轼这个名字听起来怕是有些陌生,在《雍正王朝》中也从未出现过。他是江西高安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中进士。和很多重臣相比,朱轼并没有留任京城,进入翰林院,而是到了湖北潜江做了知县。

朱轼在地方为官十余年,多年的政绩使他的才华得到朝廷的认可。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朱轼调回京城,授刑部主事,累迁至郎中。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委派朱轼为陕西学政。

朱轼并不仅仅是政治家,他还是经学家、文学家,康熙推崇朱熹学说,朱轼为当时朝廷御用程朱学派的重要代表,他所著的《易春秋详解》、《周礼注解》、《历代名臣传》等,至今在我国文史学术界影响很大。因此,康熙派他到陕西担任学政还是人尽其用的。

康熙五十七年(1717年),朱轼被授予浙江巡抚。在巡抚任内,朱轼把“清吏治,正风俗”作为第一要务。在他的任期内,为浙江人民做了件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好事,那就是兴修海塘,当时人言“朱轼所修不塌”,他当年所修的海堤一直使用到1949年以后,可见其牢固程度。

雍正皇帝即位以后,朱轼被调回京城并委以重任。在康熙年间表现出的才华、在大臣中建立的威信,使得朱轼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雍正二年(1724年)朱轼升任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协同雍正帝大力整顿吏治。

朱轼得到皇帝的信任并不是完全由于他的才干,雍正信任朱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认真与正直,雍正很明白朱轼就是那种很难得的敢于说真话的人。

雍正登基以后,朝中大臣对他的奏章,一律密封上送,也就是所谓的密折制。大臣孙嘉淦在上疏中,提出“请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正指到雍正的隐晦处,故而雍正看后十分生气,愤怒之下就召集朝中大臣传阅,并且说“翰林院岂容此狂生耶?”

大臣面对雍正龙威,没有一个敢说话,这时候只有朱轼说了一句:“嘉淦诚狂,然臣服其胆。”雍正想了想,如果把孙嘉淦赶出翰林院,就隐隐暗示自己不能从谏如流,况且孙嘉淦说的也有道理,于是良久之后终于笑着说:“朕亦且服其胆。”孙嘉淦后来没有受罚,反而还升了官,而朱轼则更为雍正所看重。

早在雍正元年(1723年)的时候,朱轼就被任命为弘历的老师,并封太子太保。雍正为弘历选择的老师都是饱学之士,前后有十余人之多,其中最重要也是对弘历影响最大的就是朱轼。

一如朱轼为人为官一贯的严禁作风,他对弘历的要求很严,以至于雍正有时都觉得有些过头了,就对朱轼说:“教也为王,不教也为王”,意思是弘历是皇子,不管教育得严格不严格,他以后都是要当王的。

然而,朱轼并没有顺势而下,而是很严肃的说“教则为尧舜,不教则为桀纣”。弘历登基以后,对这位严格教育他的老师特别感激,他曾经在诗序中说“从朱轼学十余年,所获最多”。

在乾隆即位当年,下诏命大学士朱轼、鄂尔泰、张廷玉、左都御史史福敏,侍郎徐元梦、邵基为皇子师傅,或许正是想起了朱轼当年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乾隆帝告谕皇子:“师傅之教,当听受无遗”,看来是体会了朱轼当年的一片苦心。

朱轼不但培养出了乾隆皇帝这一文武兼备的杰出人才,而且在振兴一代文风、严格科举制度、兴办各类书院、选拔优秀人才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经他一手提拔推荐的沈近思、蓝鼎元、陈仪、李徽、朱跬等,都是难得的堪当大任的人才。

乾隆元年(1736年)九月,朱轼病重,乾隆亲自去探视,朱轼勉强穿上朝服,让儿子搀扶着到户外迎接。第二天,这位历经三朝的元老重臣走完了他生命的道路。

临终之际,还还不忘对他的学生、年轻的乾隆皇帝作最后的教导:“万事根本君心,用人理财,尤宜慎重。君之小人,公私邪正,判在几微,当审查其心迹而进退之。”

朱轼死后,乾隆亲临致奠,发内帑治丧,赐祭葬,谥文端。乾隆又御赐他“帝师元老”称号。

可以说,朱轼是个唯一一个深受康熙、雍正、乾隆信任的汉朝重臣,他的一生没有任何污点,更是一个让人值得尊敬的人。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