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隶复兴的引路人——郑簠

三国以后,分隶式微,真行草各体盛行,习隶者日少,廖若星辰。至清代,汉学复兴,分隶渐盛,书家渐多,造诣渐深。在这种情况下,清初郑簠以飘逸飞动之笔作八分,荡规越矩,不拘一格,一洗宋元拘谨板刻之态,为清朝隶书的复兴开辟了前径。

郑簠,生于明天启二年,卒于康熙三十三年,字汝器,号谷口, 江苏上元(今南京)人。

郑簠少时便立志习隶,学汉碑达三十余年,为访河北、山东汉碑,倾尽家资,家藏碑刻拓片有四大橱。

学汉碑,主要有《史晨碑》和《曹全碑》

所书字大小相近,粗细、疏密却富有变化,多姿又规整,既保持了《曹全碑》的特点,又具有飘逸奇宕的新意,世人谓之“草隶”。

郑簠的隶书近汉人而富有古意,为隶书开创了新的出路,成为乾嘉以后碑派书法追求的境界,影响甚大。

郑簠的八分书,在康熙年间名重一时。

其在书史上的地位,在于以隶书的精密结构和遒健用笔,纠正了圆媚靡弱的书风。

后来的金农、郑燮、陈洪寿、黄易、高凤翰以至清末的杨岘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使分隶出现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

包世臣《国朝书品》将其与金农的隶书同列为“逸品上”,后人称之为清代隶书第一人。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