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刘墉刘罗锅书法——专制制度下的奴性还是含蓄的美?

清代书法情况复杂,想要一言概括很难,但是与其他朝代相比,衰落的趋势是毋庸置疑的。

明清两代统治者的文化高压让文化艺术显现出一片昏暗。馆阁体书法纵然有千百般好处,有千百般美,却仍然是束缚人手脚的玩意。清代这种高压和绝对禁止性达到了顶峰。

清代有一位书法家,人称浓墨宰相,他就是大书法家刘墉。然而真正让他为人们所熟知的,是近些年在影视剧《宰相刘罗锅》中那个机智聪明、不畏权贵的刘墉形象。

然而,近些年来不断有人指出电视剧里的刘罗锅其实和真实历史上的他不仅不一致,而且恰恰相反,只不过是导演就事论事,艺术塑造罢了。

刘墉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其实我们从他的书法作品里就可以看出来。

刘墉的书法很有特点,乌黑圆润,似乎让人捉摸不透,看不见摸不着一点把柄。似乎想把自己藏起来似的,不给人一丝把柄和破绽,有人说这是圆润含蓄的美,我倒不如说这是扭曲和畏畏缩缩的奴性!

刘墉书法固然水平很高,却让人看了很别扭,总是觉得这个人一生过的并不是很痛快,一生为别人而活,没有自己,唯一的举动,就是用圆润的外表包裹自己,活出一个干瘪的外壳。

这种不敢做自己,不敢放开手脚的人,不是很可悲么?这难道不是那个时代的罪恶么?

据说刘墉从来不敢给人书法作品,哪怕是只言片语也不行,从不轻易书写。有人说他是惜墨如金。我倒觉得这是他内心的害怕,他害怕有一天自己也被带走,被下大狱。他害怕自己有一天因为写了某些类似于“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词句而掉脑袋。

所以,将自我紧紧包裹,藏在一团和气的外表之下,成为刘墉在那个年代无奈的选择。

据说,在清代,如果大臣像皇帝表示谢意的时候,不能说皇帝圣明之类的话,因此在他们看来,不管皇帝圣明与否,你们都要对皇帝忠心。皇帝圣明你们就追随皇帝,皇帝不圣明了你们也应该尽自己的忠心。

所以清代皇帝,他们要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不管你怎样,我都会对你好的奴才,要的是一个趴在地上乞求的人。

即便是奴才这两个字,也不是你随随便便想说就的,不是满族大臣,你自称奴才的资格都没有。

刘墉的书法,处处地体现了奴才,那种软塌塌的意思。他的书法没有王羲之的风神、没有柳公权的骨气,空有有颜真卿的血肉,而没有颜真卿的筋骨气概。

他的书法也犹如他为人所熟知的形象一样(虽然这个形象不一定真实),永远驼着背,像奴才一样,不敢挺起自己的腰板,做一回真正的自己。

(我已经准备好了你们排山倒海的批评和指责,也有掉粉的准备,但是做一回自己,写出我心中要说的话这种感觉,真好!)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