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秋拍」法无定法自天真——丁敬和他的《砚林老人诗文遗墨真迹集卷》

《砚林老人诗文遗墨真迹集卷》为丁辅之旧藏,丁氏延请王福厂题引首、高野侯题签,并刻石于西泠印社题襟馆,洵为一时名迹。卷中所涉及的人物均为丁敬好友,一时俊彦。如此传承有序的丁敬罕有之作,识者当珍之。

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砚林,又有钝丁、清梦生、梅农、丁居士、玩茶翁、龙泓山人、砚林外史等别号。浙江杭州人。工书能诗,精于鉴赏,收藏颇丰。著有《武林金石录》、《龙泓山馆诗钞》、《砚林集拾遗》、《龙泓山人印谱》等。

丁敬像

丁敬出身贫苦,但生性耿介。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科,不赴而归,在江干市肆酿酒为生,以布衣自乐。晚年家道衰落,贫困交加,但仍洁身自好。

丁敬好金石,工篆刻,擅长以切刀法刻印,苍劲质朴,独树一帜,别具风格,开“浙派篆刻”之先河,世称“浙派”鼻祖,与蒋仁、黄易、奚冈等并称“西泠八家”,丁敬居首。他的印谱,海内奉为圭臬,日本名士也争相高价购买。善写梅,亦擅兰、竹、水仙,清新有致。嗜书博学,有“于书无所不窥,嗜古耽奇,尤究心金石碑版”之谓,有“博古好学”之名。善诗文,有“诗国”之称,造语奇崛,最工长篇;与金农友善,常相唱和。喜藏书,精收藏,也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和文物学家。

作为“西泠八家”之首的丁敬,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却极少,目前已知的公私收藏中,丁敬的作品屈指可数。在丁敬去世一百余年后,出现了一位重要的拥趸——丁辅之。

丁辅之像

丁辅之(1879-1949),原名仁友,后改名仁,字辅之,号鹤庐,后以字行。浙江杭州人,系晚清著名藏书家“八千卷楼主人”丁松生从孙。丁辅之平生最敬仰丁敬,曾得赵之谦为其外祖父魏锡曾所刻“鹤庐”印章,因喜欢自己也仿刻了一枚,后来竟又得丁敬所刻“鹤庐”之印,他于是改号“鹤庐”。作为后辈印人的丁辅之和浙派开山之祖丁敬并无宗族关系,但丁辅之曾取号“小龙泓馆”,系从丁敬“龙泓馆”而来。

砚林诗墨拓本

丁辅之曾收藏有丁敬的印章一百余方,对于丁敬的片纸只字,也是不遗余力的搜寻。丁辅之将所搜集到的有关丁敬的书画真迹上的诗文摹勒刻石于《砚林诗墨》,石存于西泠印社题襟馆。吴昌硕在为《砚林诗墨》所作的序中道出了《诗墨》的由来:砚林老人诗真迹,辅之搜求不遗余力,积十数年寸缣尺素成此巨帙,乃以见其爱护先泽,宝逾图球矣。

丁敬 砚林老人诗文遗墨真迹集卷

水墨纸本 手卷

钤印:丁敬之印

王福厂题引首:龙泓遗翰。仁龢王寿祺篆。钤印:王寿祺印、福庵篆隶

题跋:丙子(1936年)三月,禹航俞序文敬观于延景楼。钤印:序文读过

鉴藏印:丁辅之曾藏(五次)、书徵眼福(二次)

引首:25×85 cm

本幅:23.5×44.5 cm;22×101.5 cm;25×27 cm;27×19 cm

说明:本卷曾刊刻入《砚林诗墨》,刻石现存西泠印社。

诗文著录:

1.《砚林诗集》。

2.《砚林集拾遗》。

《砚林老人诗文遗墨真迹集卷》第一段

《砚林老人诗文遗墨真迹集卷》即刊刻于《砚林诗墨》中,是卷辑有丁敬手迹四段,第一段是丁敬录呈杭世骏的《夏日访玛瑙寺元时僧芳洲所鑿后仆夫泉,分得石字》,以小楷写就,恭敬规整,在丁敬书法中较为少见。丁敬与杭世骏为莫逆之交,且为儿女亲家。丁敬有三儿一女,长子丁健,字诚叔,号净居,郡诸生,为杭世骏之婿。《砚林诗集》中常有丁敬与杭世骏唱和之作,杭世骏也曾为丁敬撰《丁隐君传》。二人关系之亲密由此可见一斑。因此丁敬才将诗稿以小楷“钞呈堇浦太史兄雅教”,以示恭敬。是稿书法顿挫转折,清健遒劲,当属丁敬早期作品。《砚林诗墨》不但所收作品都是丁敬手书真迹的摹本,而且每题之后都有丁辅之的跋语,间或还有丁敬自跋及后人的题跋。《夏日访玛瑙寺元时僧芳洲所鑿后仆夫泉,分得石字》一诗,丁辅之在跋语中说:“是诗见集(《砚林诗集》)卷二,题曰《周穆门招同人游玛瑙寺元僧芳洲后仆夫泉,分得石字》。集中‘荷’作‘午’,‘射岩壁’作‘上苔壁’,‘快’作‘似’,‘贞’作‘坚’。墨迹与诗集的差异,于版本校勘方面有着特殊的价值,有时还可校正诗集中的手民之误。

《砚林老人诗文遗墨真迹集卷》第二段

第二段是丁敬为黄树榖(松石)临张雨《游龙井诗》所作跋文,述及张雨《游龙井诗》卷曾为归安裘鲁青所藏,并请丁敬鉴定,后鲁青所藏书画受火,丁敬还惦记着张雨卷是否存世。

张雨《游龙井诗》,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跋文中所描述的张雨《游龙井诗》卷或即是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的张雨、杨维桢、文信《行书诗文卷》,该卷将张雨《行书独游龙井方圆庵僧照请阅宋五贤二开士象》、杨维桢《行草玉井香亭诗》及文信《行书秀野轩记》合装为一卷,与丁敬在跋文中所描述的较为吻合,跋中所云“尚有元人一跋,余忘之矣”,当是文信《行书秀野轩记》。丁敬的跋文对这件元人诗文合卷在乾隆时期的流转做了较为明确的记载,还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按住下列图片左右滑动浏览全图

《砚林老人诗文遗墨真迹集卷》第三段

第三段是诗稿《咏吐铁》,诗见《砚林集拾遗》,作于1764年。作诗的起因是万福(近蓬)自明州回,给丁敬带了一瓶昆定镇的吐铁(泥螺),丁敬闲暇无事,做咏吐铁诗以遣岑寂,诗刚脱稿,就被汪宪(鱼亭)看到了,鱼亭遂请丁敬过录一纸,便促成了现在所看到的这件诗稿。丁敬曾分别为万福、汪宪刻过印,足见他们之间的交谊不同一般。丁辅之在《砚林诗墨》中题此诗稿时,还提及了这件诗稿的流传:“此卷于宣统二年(1910)时得于振绮堂汪氏鱼亭后人,汪氏名宪,号鱼亭,字千坡,钱塘人。乾隆乙丑(1745年)进士,官刑部员外郎,有《振绮堂稿》。”这段诗稿二百余年间一直为汪氏家族所珍藏,直至宣统二年才出让给了丁辅之。此稿书写随性,大小字错落,章法疏密有致,随心所欲不逾矩,潇洒自如。

《砚林老人诗文遗墨真迹集卷》第四段

第四段是诗稿二则。分别是《送南屏尚山和尚主桐乡龙翔寺法席》和《南屏僧舍茗燕,分盐韵》。南屏山在杭州西湖南岸,玉皇山北,九曜山东。因地处杭城之南,有石壁如屏障,故名南屏山。丁敬经常在南屏山一带活动,《砚林诗集》中有数首诗是关于南屏山的,乾隆初年著名的“南屏诗派”亦是由杭世骏主坛。此二首诗稿均款署“敬叟”,当是丁敬晚年之作。此稿用笔干湿浓淡,错落有致,深得逆势涩进之理,偃仰跌宕,豪放自然,收笔沉稳有力,独别于清初流行的董、赵一路,自成一体,自有天真之趣。

– The End –

点击查看中国嘉德2017秋拍更多精彩内容:

微信ID:zhongguojiade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