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素材|篆刻篇之丁敬篆刻艺术成就及印集鉴赏

简介:

“浙派篆刻”兴起于清代中叶,与皖派一起被称为清代最主要的两大流派,其开山祖就是丁敬。丁敬,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1695),卒于高宗乾隆三十年(1765),年七十一岁。字敬身,号砚林,又有钝丁、清梦生、梅农、丁居士、玩茶翁、龙泓山人、砚林外史、胜怠老人、孤云石叟、独游杖者等别号。浙江杭州人。工书能诗,精于鉴赏,收藏颇丰。著有《武林金石录》、《龙泓山馆诗钞》、《砚林集拾遗》、《龙泓山人印谱》等。出身贫苦,但生性耿介。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科,不赴而归,在江干市肆酿酒为生,以布衣自乐。晚年家道衰落,贫困交加,但仍洁身自好。

丁敬篆刻艺术的成就

在谈论丁敬篆刻艺术的时候,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篆刻入门》一书中说:‘当徽派盛行之际,有西泠丁敬突起,乃夺印坛盟主之席,开千五百年印学之奇秘,世称浙派之初祖也”等语。但今天来看丁敬的篆刻,还没有突出一种面目,有些作品也并不成熟,为什么评价这么高?”我认为,对一个作家和作品的优劣得失,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时代中去看,要从他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起什么作用来加以分析,才能得出恰当的评论。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就从丁敬写的一首诗谈起:

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

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

诗的开头两句,虽然是赞颂古人的,却反映了他在篆刻艺术上追求离群的思想。现在,借用丁敬诗的第一句,并把这个“群”字赋予特定的意义,来评论丁敬的篆刻艺术。丁敬的最大成就,就在这个离群,上。有了这个“离群”,才开创了浙派。那么,他究竟怎么样“离群”的呢?

一、“离”明人庸俗之“群”,走平正、大方之路。

任何一个艺术家,都脱离不了所处时代的艺术给他的影响。文人刻印自从明代文彭、何震开创流派以来,一直到清都受到他们的影响。丁敬的篆刻也带有明人的风格,这是不足为奇的。但他的可贵之处,是能从这个“影响”中去辨别。因为文彭、何震的篆刻,虽然从“力变元人旧习”出发,但毕竟离汉印的古拙浑厚还远。何震想以他的“猛利”,来矫正文彭的“秀润”,却又向“生硬”、“锋芒毕露”发展,后来摹仿的人,恰恰把何震的缺点加以继承发展,流为斗巧争奇。有些人又以工细、秀媚为尚,甚至走向奇形怪状的道路。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丁敬时代。

丁敬在肯定“三桥(文彭)制作允儒流,步骤安详意趣遒”的基础上,看到了明人篆刻的习气和对后人的恶劣影响。《飞鸿堂印谱》,丁敬是校定人,可见当时他在印坛上已有威望,但他看到了当时浮滑纤巧的习气,就立志在自己的创作中追求平正浑厚、清刚朴茂,来“力振古法”。这就是他“离”明人庸俗习气之“群”,使篆刻艺术的发展,来了一个时代的转折,引向正确的道路。这是他在篆刻

艺术史上所作出的贡献。

二、.离”摹汉泥古之“群”,走自己创作之路。

摹拟汉印,追求平正浑厚、清刚朴茂,这是一条正规的道路。可是当时又出现了一种学古泥古的现象,一些人认为幕汉印摹得越逼真越好,并把这个作为唯一目的,不求创造。这就等于限制了篆刻艺术的发展。丁敬看到了这一点,而且能在学习汉印的实践中,力求创造个性,并创造了多种面目,使汉印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这就是他的第二个“离群”。有了这两个“离群”,“开千五百年

的奇秘”一语,确是当之无愧。

在丁敬的篆刻中,由于要“离群,,一方面反映了面目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又反映了探索中的艰苦性。

浙派是丁敬开创的,蒋仁、黄易和奚冈(合称西洽四家)继承并发展了它。但蒋、黄、奚没有全面地加以继承,例如前面所举的“相人氏”一路,很有独创性,就没有继承。蒋、黄、奚三人最突出的是继承和发展了下面两种:朱文以丁敬的方朱文为基础加以发展,白文以丁敬的拟汉白文为基础加以发展。所谓浙派风格,逐渐地集中在这两种上面。后来的陈豫钟、陈鸿寿、赵之深等人,又在这基础上加以发展。沙孟海先生在《西泠四家印谱跋》中说,“丁敬作品,高浑朴茂,气象万千,陈鸿寿、赵之琛辈得其一体,皆是名家,师承源流,厘然可见”。这几句话说明了丁敬的艺术成就,后来人的师承源流,也说明了丁敬的艺术成就没有被浙派全部继承下来。

,转发了,一代宗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