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快淋漓的傅山书法,成就了自己的书法艺术!

朝代的更替易主是中国士人生命中遇到的最难课题,无论“遗民”或“武臣”其苦楚为世俗难以想象,痛定后的士人对生活的抉择会面临“现实”与“理想”两难的困境。他们在艺术的表现上,常会出现多元分化的现象。朝代更替的哀思,腥风血雨的感愤,流离失所的悲哀,复明的希冀及亡明之痛,在艺术作品里的则是一曲凄怆悲感的鼎革哀响,傅山就是这明清易代时期的书家代表。

傅山(公元1606—1690年),字青主,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书画家、医师。傅山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5岁受教于陕西名士文太青,研习十三经,读诸子、诸史,至宋史而止。他的书法也始于年轻时用心打下的基础。他在《作字示儿孙》中这样说:“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在此也谈到“作字先做人”的书学观点。

傅山在25岁前,学术思想已具备了较扎实的基础。在明王朝存在的最后几年里,在三立书院学习,袁继咸影响着傅山的做人及学术,傅山的思想同“三立”书院有着密切关系。甲午前,学术上受家学影响,思想上受到约束,甲午的“博综”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清人关后,傅山虽坚定地反清复明,但无力回天。从他出家寿阳县的五峰山人道,自号“朱衣道人”起,傅山就意识到了复明无望。于是,他走遍山川,广交朋友,结识一代大儒顾炎武、李因笃、孙奇峰,著名金石学学者朱彝尊(公元1629-1709年)、考证学大师阎若璩、诗坛健将屈大均(公元1630-1696年)、著名金石书法收藏家曹溶(公元1613–1685年)王弘撰(公元16221702年)等,同时也结识了清朝官员魏象枢、李震藻等。当时江南的种种艺术思潮对傅山都有积极的影响。傅山对金石文字学的研究怀有极大的热诚,收集、品评金石拓本及其书法文字,这和傅山提出学书必须通篆、隶的观点有着密切关系。

傅山生活在改朝换代的时代,他的不事清,既为自己的守节树立了风范,同时也使自己在生活上付出沉重的代价。他坚守着遗民生存的底线,葆有士人的独立自由精神。明遗民最后对清政府的统治也是默认的。在清朝统治后,傅山年老时的托孤,清楚地反映了傅山的无奈。傅山的贫困化,也是明清之际士人普遍贫困的事实。他内心的悲苦,一股脑儿在其连绵大草里得到彰显,在与清官员的书法作品里,他再次表白了自己的心迹。草书这一“狂颠”式的创作态度,是出于自发。傅山晚年不理想的生活,是创作连绵大草的一个条件,使他的思维沉溺于半痴迷的状态,打破了原来的创作格局。

傅山的狂野、异端的行为,创造出他异端的书法,反映了傅山心灵的一种反抗和愤懑,所表达的已不是语言,而是用书画的形式来倾诉,所展现的是艺术家精神上的困惑与不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