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神独出 秀韵天成——王文治书法论析

风神独出 秀韵天成——王文治书法论析

尽管王文治“以书法妙天下”(蒋宝龄《墨林今话》语),但由于他生活在帖学衰落、碑学兴起的年代,所奉行的又是与当时的考据学、金石学有所不同的审美观念,这就使得当时享有较高声誉的他,在后世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关于王文治书法的取法,其曾孙堃在《王梦楼自书快雨堂诗稿》跋文中说:“先曾大父梦楼公,书深得‘二王’神髓,复肆力李云麾、米海岳,晚年超脱,直逼董香光,人所不能学者。”由此可知,王文治书法筑基于“二王”,脱胎于董其昌。

晋唐以来的帖学一脉书家,皆以用笔的丰富性和线条的流畅感为特色,他们的不祧之祖,就是“二王”。“二王”书法,在历经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代复古之后,可供挖掘的资源已近枯竭。至明代,董其昌在禅宗里找到了“松秀”之趣作为出新的突破口。而他制造“松秀”之趣的本领,首先是加强用笔和结字的率意;其次,是开创淡墨一派。清康熙、乾隆时期,帖学总体成就不高,而碑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少负奇志”的王文治来说,如何找到创新的突破口,的确是一件很棘手的事。于是,王氏想到了与自己审美趣味接近的董其昌。

王文治在其《论书绝句》中对董其昌书法推崇备至。其诗云:“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元透性灵。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而王氏书法,无论是字形结构、用笔节奏,还是轴线形式,甚至是墨色的轻重对比,都和董其昌一脉相承。吴修《昭代尺牍小传》云:“梦楼书秀逸天成,得董华亭神髓。”此可谓独具只眼。

我们这里欣赏到的是故宫博物院藏王氏“卿云在霄,甘露被野;爱景当午,春风满庭”八言联(见右图)。此作用笔规矩而洒落,结构紧密而内敛,墨色以淡为主,着实是董其昌书法风貌的再现,但无董氏书法的圆媚、轻滑之弊。究其原因,董氏用笔以转为主,转多折少;王氏用笔以折为主,转少折多,故显得果断有力,干净利落。其瘦硬的笔画略带圆转之意,深得《兰亭》、《圣教》遗韵,既妩媚动人,又俊爽豪逸,笔端处处流露出秀润的姿色和不羁的才情,难怪“梁(同书)每自谓不如,盖天分不可及也”(吴修《昭代尺牍小传》)。

王文治楷书,端庄一些的,脱不去《阁帖》习气;放浪一些的,则又不免显得轻佻粗率,终不能自立门户。其行书成就要高于楷书。行书中,小字又胜于大字。大抵从帖派入手之作,重细节、规矩而轻气势、构架,以小字笔法作大字,终不免力单势薄,笔法的内涵也不够丰富。鉴于此,王氏在作大字行书时,有意糅入李邕的用笔和结字之法,以求开张阔大的气势。王文治对李邕书法有独到见解。他在自书《快雨堂偶笔》册页中云:“以荒率为沉厚,以欹侧为端凝,北海所独。”王氏此联字体较大,吸收了李邕用笔的恣肆俊宕之气,得沉厚端凝之势。然而由于他过于强调“提笔”,用笔提按顿挫总保持高度的“悬”意,故而线条虽淡雅秀润,却偏于清瘦,缺少蕴藉、厚重之感。这就是王文治“专取风神”的结果。

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云:“国朝书家,刘石庵相国专讲魄力,王梦楼太守专取风神。”概言之,王文治书法的风神,集中表现在一个“秀”字上。

王文治书法的“秀”,第一感觉就是从他那疏朗的章法中透露出来的。其书法,无论行书还是楷书,无论大字还是小字,在章法布局上都善于用宽舒的行距、笔直的行气,制造一种简约的、有序的、宁静的、内敛的美,给人一种清新拔俗的感觉。

王氏书法的结构形态,变化十分丰富。他的行书,胎息“二王”,又曾习李(邕)、米(芾)、董(其昌),但不是具体哪一家的影子:从容潇洒,得之于“二王”;欹正相生,来源于李邕;爽利跳宕,借鉴于米芾;简捷率意,取法于香光。王氏善于取长补短,把这几家风格有机地熔为一炉,寓奇崛于寻常,出之以平和自然,不故作惊人之姿,这也是其书“秀”的又一个原因。

书法的秀与拙,与用笔的露与藏有很大关系。历来论书重藏锋,以其可以内敛锋芒,积蓄元气;若露锋的比例过大,则易笔意浅薄,流入轻佻一路。王文治行草敢于露锋,其露锋来源于《兰亭序》。历来取法《兰亭序》的书作,许多被指责为“姿媚之书”,就连王羲之本人也被韩愈批评是“羲之俗书趁姿媚”,难怪有人说王文治书法为“女郎书”了。但“姿媚之书”也好,“女郎书”也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优点正是“秀”。平心而论,王氏用笔虽露锋较多,但露而不浮、不薄,这是因为他善于在行笔中减慢速度,内敛锋毫。故而,王氏笔下的露锋,既外耀了精神,又蓄住了气势,丰富了作品的审美内涵。

最后,王氏书法的“秀”,还与他大胆借鉴董其昌的淡墨手法有很大关系。所不同的是,董氏书法追求“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的效果,而王氏则向往“神寓约略浓淡之际,韵生纸墨相发之间”的意境。不可否认,王氏能开辟秀韵天成的书风之新境界,并以“秀”色光耀书法史,其淡墨的运用功不可没。但同时也应看到,董、王的某些淡墨书作,不可避免地给人以“神寒气俭”(康有为语)的羸弱之感。

因此,“秀”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传达俊美的姿态,又易流入轻佻的歧途。“太守工书法,其书亦天然秀发,得松雪、华亭用笔。至老年则全学张即之,未免流入轻佻一路”(钱泳《履园丛话》)、“梦楼书法虽秀韵天成,或訾为女郎书”(杨守敬《学书迩言》)、“梦楼书非无骨,特伤于媚耳。使能严重自持,当可少正”(马宗霍《书林藻鉴》)这些批评,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客观地审视王文治的书法。

如果我们能结合王文治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做更深入的思考,便可发现,王氏以其丰厚的学问和全面的修养所滋养的高蹈淡泊之心境,才是成就其书法“秀韵天成”之境界的根本原因。王文治有多方面的才艺。其诗“细筋入骨,高唱凌云”(袁枚语),与袁枚、蒋士铨、赵翼并称“袁王蒋赵”;擅画,尤长墨梅;又精于音律,居家后,买僮教之度曲,行无远近,必以随之。乾隆二十九年(1765),王文治出任云南姚安(今云南建水县)知府,因往滇西督运粮饷不力,罢官归里。他有诗记录当时的心境:“昨宵僧院访名花,今到清平太守家。芹羹碧煮松溪水,粳饭香添石铫茶。偶向闲中逢富贵,依然世外梦繁华。半晌谈禅复谈艺,不觉花楦日西斜。”有资料载:“高宗南巡,见其所书《钱塘僧寺碑》,大赏爱之。内廷臣有告之文治者,招使出不应也。”可见其绝意仕途、萧散淡泊之心境。

王文治在《华严念佛三昧论》中云:“比年来以念佛为禅,复以禅念佛。禅净并运,将终老焉。”罢官以后的王文治,对于有关佛经的书法尤其用心关注。他曾搜得张即之的写经墨迹临摹学习。其晚年所用闲章,如“放下”、“空谷兰心”、“曾经沧海”等,亦从侧面契合了他的这一心境。姚鼐云:“其诗与书尤能尽古今人之变而自成体。尝自言,吾诗、字皆入禅理也。”这与《清史稿卷五百三·王文治本传》所言“为文尚瑰丽,至老归于平淡”是相符合的。缘于此,王文治晚年的书法和他的诗一样,冷隽清逸,秀韵淡雅。而他晚年书法之“秀”已非昔日之“秀”:脱尘去俗、淡而有味,充满着佛家清虚超脱的意趣。

业务联系电话:15899791715(可加微信)

————中国书法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热点,传播最及时的书画资讯;

坚守传统,打造专业书画权威平台。

投稿及广告推广合作请联系:

廖伟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邮箱:cmlwf@126.com

往期经典

(直接点击标题可进入浏览)

书画高清资料

起居何如——米芾手札高清全集

倾仰情深——赵孟頫手札高清大图全集

起居佳胜——苏轼手札大全

虽远为慰——王羲之传本手札墨迹十三帖

极感远意——黄庭坚手札大全

名家访谈

【对话名家】補砚斋访谈录

【名家面对面】系列专访之一 —— 石开先生访谈 (上)

【名家面对面】系列专访之一 —— 石开先生访谈 (下)

经典专题

《石渠宝笈》特展布重量级展品抢先看!

“还原大师——何绍基的书法世界”展览作品欣赏

不爱江山爱丹青——宋徽宗 赵佶 书法专辑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国展学术论坛实况报道

推荐展览

事茗——东一书画雅集

陈忠康精品书法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最全记录)

"守正——全国百家楷书邀请展”

“望岳——南岳纪游书画展

傅志伟篆刻展

山房写字——廖伟夫书法作品集

,转发了,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