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三绝三真最可人”郑燮

“扬州八怪”主要活跃于清朝乾隆全盛时代。是一支与“四王”正统画派大异其趣的充满活力的大师集群。他们是当时扬州经济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也是深得扬州市民阶层和社会贤达喜爱的风流名士。他们既是传统文人写意画的卓越继承者,又是近代艺术思潮的先驱和导师。“扬州八怪”以极富创造性的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精通诗文书画的盖世才华,谱写出绘画与商品相互融合的交响乐章,从而成为中国绘画史上首批为自己创作自觉树立商品意识的画家。他们艰难坎坷的艺术生涯足使干古喟叹,他们精湛绝伦的绘画作品足令百世倾倒。其不朽的精灵已深入人类文明的神髓,丰实了民族美学的意蕴和形式,人们对“八怪”那奇美的璀璨与恒久的辉煌深信不疑,且永远充满神往之意和挚爱之情。

在此,我们采用清末李玉棻《欧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列举的八位画家,即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郑燮、李方膺和罗聘,且按其出生年月的前后顺序加以排列。在当时人材济济的扬州画坛中,这八位画家是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他们被统归于“扬州八怪”是毫无愧怍的。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做过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赈济灾民,得罪贪官污吏,遂“乌纱掷去不为官”。他的“诗词皆别调”,对人民的疾苦寄予深切的同情。他创造的“六分半书”,构想奇异,以画法入书法,掺入行、草、隶、篆等书体所长,形成隶楷参半,如“乱石铺街”的板桥体。所画兰、竹、石,“脱尽时习”,铁画银钩,笔力健劲。间画山水、花果、鱼虫,“亦非凡手所能”。其印章古朴生动,意趣盎然。人称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其三绝之中又达到了“三真”境界:“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故在文学史和美术史上均有崇高地位。他为人为官狂放不羁,“日放言高谈,臧否人物,以是得狂名。”(《清史列传·文苑传》)堪可称为“狂怪”了。

墨竹图 纸本 168.7×90.5cm

康熙三十二年,郑板桥出生在鱼米之乡江苏兴化。

父亲是一名教书先生,老实本分,好读古书。从《尚书》中“燮友克友”一句获得灵感,为儿取名,单字燮,字克友,希望他今后做个随和平顺的人。

从后来的人生履历看,人如其名的说法,在郑板桥这儿,对了一半。

郑板桥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可谓身世悲苦。仕途也颇为坎坷,他有一枚印章,上面刻着“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二十岁中秀才,四十岁中举人,四十五岁那年,好不容易中了进士,在家待业六年,才等到官职,却是穷乡僻壤的七品芝麻官。

作为清代著名书画家,一生只画兰、竹、石,为此,郑板桥自称是 “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郑板桥一生坎坷,但也曾过了一段舒心得意的好日子。

乾隆九年,郑板桥五十二岁,在山东范县任职。

这里民风淳朴,老百姓各安其业,惹是生非的人少,鸡鸣狗盗的事也少。所以,平日在衙门,他经常能够得闲饮酒赏花,有了醉意,还会一边拍打桌子一边放声高歌。

这样的闲情逸致,相比后来在潍县“衙门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真是不亦快哉!

几年后,郑板桥调任潍县知县。上任第一年,潍县就出现了海水倒灌,随之而来的瘟疫、饥荒,让百姓吃饭都成了一件难事。

郑板桥的反应是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可动用国库粮食需要层层审批。对于本就厌烦那时官场繁文缛节的郑板桥来说,他考虑的是吃不上饭的百姓。即便在无批文的情况下开仓赈灾可能毁掉自己的仕途,他也要尽快让百姓填饱肚子。毕竟他自己曾受过穷,也知道吃不上饭的滋味。

于是他“擅开官仓”,为百姓发粮。赈灾后,郑板桥又带头捐出半年的俸禄,修建东关土城。

可这样做终究不合规矩,郑板桥的官也做不长了。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郑板桥为自己的书画开出了一份“价目表”——大幅六、中幅四、小幅二,书条对联一,扇子斗方五钱。

这价钱确实不便宜了,条幅对联也能卖到1两银子。

虽然是卖画挣钱,可郑板桥仍然有自己的脾气。他特意为自己卖画一事做了说明。“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郑燮《润格》

生活的困难并没有磨掉郑板桥身上的棱角。他依旧与友人饮酒作乐,身上仍然能见那文人风骨。和早年在扬州卖画时一样,晚年的郑板桥还是独爱画兰、竹、石。他曾在画中题写了这样一首诗:“竹也瘦,石也瘦,不讲雄豪,只求纤秀,七十老人尚留得少年气候。”

清代蒋士铨在评价郑板桥的作品时曾写到:“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这段话,将“书”与“画”在郑板桥作品中的关系真是说得透剔极了。

两百年后,当代书画家启功对其评价道:“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

郑燮作品欣赏:

兰竹册 纸本 31x45cm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兰竹册 纸本 31x45cm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兰竹册 纸本 31x45cm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兰竹册 纸本 31x45cm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兰竹册 纸本 31x45cm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兰竹册 纸本 31x45cm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竹石图 纸本 197.5×108.8cm 荣宝斋藏品

兰竹石图 纸本 240.3x120cm 上海博物馆藏

兰竹石图 纸本 123×65.4cm 故宫博物院藏

兰竹石图 纸本 127.8×57.7cm 故宫博物院藏

竹石图 纸本 120.2×59.6cm 故宫博物院藏

行草论史书 纸本 106×63.5cm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六分半书 纸本 181.5×94.3cm 荣宝斋藏

墨竹图 纸本 170×91.5cm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

竹石图 纸本 164.5×45.8cm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墨竹图 纸本 186.5x47cm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

墨竹图 纸本 153.8×50.5cm 故宫博物院藏

,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